六十載光陰春華秋實,六十代科大學子鍥而不舍。憶往昔,“三創(chuàng)兩遷”崢嶸歲月,看今朝,數(shù)風流學子圓夢人生。值此母校六十周年華誕,學校六十年成長之路上各個階段的見證人都齊聚一堂。此次校慶活動迎來了很多西安校區(qū)第一批學生回訪母校,還有咸陽校區(qū),甚至還畢業(yè)于北京輕工業(yè)學院的校友。他們來自五湖四海,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,但是都在今天以同一個目標回到母校,慶賀母校六十周年生辰。

關潔是08屆動畫專業(yè)畢業(yè)生,也是西安校區(qū)的第一批學生。今天她帶著丈夫和孩子特意從太原趕來,趕赴母校六十周年華誕。學校一直是她最難以忘懷的地方,結婚后她帶著丈夫探望過一次母校,今天她又帶著四歲的女兒來到媽媽當年上學的地方。關潔說她在校時就喜歡參加各種活動,大學四年一直在校學生會工作,因此結識了很多不同專業(yè)的朋友。今天她們當年的學生會大家庭又重聚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。

他們是08屆環(huán)境工程學院同班同學,雖然家住西安,但是因為工作常年奔波的原因很少回到母校,這次校慶兩個老同學一眼就認出彼此來了。

這三個笑得十分開心的女孩是15屆化工學院畢業(yè)生,她們是同班同學,住在11公寓。雖然畢業(yè)才三年,但是看到母校的變化還是感到很驚喜,想著當年三個好友一起玩鬧,一起學習的日子,往事如昨。

這對兄妹都在2016年與科大結下了深厚的緣分,哥哥白俊偉是16屆電子通信專業(yè)畢業(yè)生,而妹妹是16級英語專業(yè)研一學生。一個離開一個進來,哥哥說就是因為舍不得科大才讓妹妹代替他延續(xù)這段緣分。今天妹妹特意陪哥哥參觀母校,當他們走到輕工博物館的時候,面對學校發(fā)展以來的歷史,哥哥又熟練地充當起了妹妹的校史講解者。

師生三人來自化工學院,老師郭睿和08級學生衛(wèi)龍和張璐,他們兩個所學專業(yè)不同,但都是郭老師的學生,并且非常喜歡上郭老師的課,后來兩人又成為了好朋友。畢業(yè)以后衛(wèi)龍又繼續(xù)在郭老師門下讀了三年研,張璐輾轉去了外地工作,時隔六年未見恩師,他說:“郭老師變得更加慈祥了”然后師生三人開懷大笑。

來自96屆咸陽老校區(qū)的校友閆論,曾就讀食品學院,是個上進的好學生。他說上大學那會因為家窮買不起書,做了一件令他至今難以忘懷的事情——“偷書”,從街邊小販那里偷了一本學習工具書,這本書陪伴了他整個大學,以此警告自己如果不好好學習,以后連書都買不起。這本書現(xiàn)在送給了他的兒子,他希望兒子可以不忘父親求學路上的艱辛,同時也告誡兒子要誠實做人。也許是因為當初偷書的經歷,從畢業(yè)至今,他一直在科研、教育的路上奮斗,希望幫助更多的學子們去實現(xiàn)自己的夢想。

徐元昌、袁印玫夫婦是機電工程學院1964年的畢業(yè)生,77歲高齡,結婚已50年了。在兩人相攜手一起走過的這么多年中,他們?yōu)殛兾骺萍即髮W的教育事業(yè)付出了自己31年的寶貴時光,從1970年到2001年,有著許多科大學子在他們的辛勤培育中發(fā)展成才。隨著時光的變遷,他們仍然記得學子們的姓名與勤奮。徐老師和袁老師向我們細數(shù)了艾力更·依明巴海等成功學子,并對他們當時認真且刻苦的學習態(tài)度做出了極高的評價。對于學生如何成才,他們表示經歷生活艱苦是磨練人才的最好方式?!霸浀奈覀冊趯W生時代一個月只有8元生活費,每天的飲食就是八個人分食幾個饅頭或者窩窩頭,再配上一鍋白米粥,僅此而已”。而對于學校的老師,他們用了“責任感強”四個字來描述。“有一次上班錯過了班車,為了準時給學生們上課,他花費80元打車,而那時我們的工資兩節(jié)課才40元”。鑒證了學校三創(chuàng)兩遷的老校友加老教師更能體會到學校一路走來的歷程不易,同時希望未來的陜西科技大學會越來越好。

舒心和她的朋友來自非洲西部的加納,是學校的本科畢業(yè)生及在讀研究生。他們表示在學校的學習時光中有許多中國同學提供了幫助,使他們感受到了來自中國同學的友好與善良。面對學校的發(fā)展他們認為,不論是圖書館還是其它地方,都能感受到學校近年來的輝煌成就,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,他們祝福陜西科技大學未來發(fā)展得越來越好。

這位看起來活力滿滿的老爺爺已經80多歲了,1958年開始入職科大,也就是說一路跟隨科大“三創(chuàng)兩遷”的步伐走到了今日的60周年校慶。這位老爺爺說,今天還看到了他早期的學生,也同樣是白發(fā)蒼蒼,年近古稀。這位老教授雖然早已退休,但是他一直密切的關注著陜科大,這所陪伴他從年少走到年老的學校,亦是家。

這對恩愛的情侶是科大10級學生,是裝備專業(yè)的同班同學。他們從2010年入學開始相戀,至今已經經歷了8年的愛情長跑。他們的愛情故事從科大校園開始,校園里的一草一木,一個小小的角落都足以勾起兩人的甜蜜回憶。他們衷心希望這所承載了他們幸福的回憶的學校能夠越來越好。
(核稿:杜楊 編輯:雷超 學生編輯:李苗)